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霸凌与需求定律

齐亮 齐亮说 2019-11-21


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这一人尽皆知的经济学规律就是减少校园霸凌的密码。
 
价格不一定是钞票,也可以指代价。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惩罚越轻(价格越低),犯罪就越多;惩罚越重(价格越高),犯罪就越少。
 
一些青少年肆无忌惮的犯罪,叫嚣着“反正我还是孩子,杀人不会判死刑。”就是因为犯罪的代价(价格)还不够严重。
 
减少校园霸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犯罪与成人犯罪接受同等处罚。
 
法律面前不应该有特权,年龄小不是赋予这种特权的理由。这种特权保护了那些犯罪的未成年人,却害了那些受害的未成年人,弊大于利。
 
加重对未成年犯罪的处罚,这是社会可以做的事,个人可以做什么?如何增加霸凌者的代价?
 
那就是奋起反抗,主动回击。
 
大部分霸凌者欺负的对象,并不是身体最瘦弱的人,而是那些忍气吞声的人。
 
如果遇到霸凌奋起反抗,积极求助(大人或朋友),甚至使用个人的智慧(比如通过背后拍砖来报复)。霸凌者就会有收敛,霸凌就会减少。
 
价格上涨,需求下降。
 
使用需求定律来分析校园霸凌问题,是不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不是。科学的方法,就在于屏蔽各种无关的条件,在复杂现实中寻找简单的规律。目前分析校园霸凌的误区,反倒在于把问题复杂化了,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满足于面面俱到的扯淡。
 
比如说,《少年的你》的很多影评认为霸凌者也是受害者,霸凌也是有原因的,应该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事实上,这种想法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总有一些人热衷暴力,享受伤害他人获得的乐趣。科学还做不到告诉我们这里面有多少原因来自基因、家庭、学校、周围环境、社会关系、政治制度、个人遭遇……
 
有人说改变校园霸凌需要改变教育制度。但应试教育的背后是多数民众“教育改变命运”的诉求(我们不谈这个诉求本身是否科学合理)。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二十年内可以改变的。应试教育和校园霸凌有多大关系?科学家也检测不出来。
 
还有很多人呼吁学校和家庭重视道德教育,不要只关注分数。但是在学校,推进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是什么?如何考核?能否纳入高考?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学校没有动力去搞道德教育。
 
呼吁家庭重视道德教育则是正确的。因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尽量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以伤害别人为快乐的人渣。虽然这也不是百分之百可控的。对于孩子来说,同伴的影响更大一些。但父母还是可以施加影响。我看到很多人回忆自己小时候偷东西被揍,以后再也没有偷窃过。这就是最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可以改进,传统不应该丢弃。
 
父母“唯分(数)是图”确实是危险的。因为这种观念,没有激发孩子的其他需求,比如成为一个好人,通过服务他人来获得快乐。
 
这是从需求上去改变。
 
霸凌是广泛存在的,不管是校园、职场还是工地,甚至晚上走在街头都有可能被小混混霸凌一下。校园霸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违法犯罪领域的一小部分。和很多评论文章强调的不同,校园霸凌其实并不独特。很多人说校园霸凌难以取证调查,其实成人犯罪更难取证调查,因为成人更擅长隐藏罪证四处逃匿;认为校园霸凌特别残酷也只是我们出于情感共鸣的一种感受而非事实。事实上,成人的犯罪和战争更加残酷,破坏更大。
 
有人的地方就有邪恶,就有一些以恶意伤害他人为乐的人渣存在。指责社会的冷漠意义不大。张三偷窃抢劫杀人,需要的是绳之以法,而不是谴责社会冷漠。讲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当你被坏人侮辱与损害,与其像很多青春电影里的女主角那样去自尽,或者谴责众人不关心帮助你,还不如想办法干掉一个坏人。既然都要死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坏人也总有麻痹大意的时候吧,可以策划偷袭。
 
这也是伸张正义,第一,捍卫了自己的权利;第二,干掉一个坏人,就保护了众多潜在的受害者。整个社会都因此受益。
 
当然,这是极端的假设。总结一下:减少校园霸凌的关键在于,不把问题复杂化和特殊化,而是要增加坏人作恶的代价(价格),减少孩子作恶的欲望(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